流行病学教研室

更新日期:2021/09/18 | 点击数👨‍🦰:29440

一、教研室简介

杏鑫流行病学学科由我国已故著名流行病学家苏德隆教授于1952年创建🫳💂‍♂️,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杏鑫平台“985”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几代流行病学家的努力,学科建立了热带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流感🔆、病毒性肝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研究团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COVID-19、手足口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流行病学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科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范登堡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全球卫生中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协作关系🤡。近5年来,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研究计划精准医学重点专项及有关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和面上项目20余项、国家“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题6项🧑🏼‍🌾,以及WHO🎥、欧盟🦧、美国CDC、盖茨基金会等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学科分别主编了《流行病学》(本科)、《流行病学常识与解读》(本科)🩰🥖、《R语言与医学统计图形》(研究生)、《流行病学基础》(研究生)、《流行病学原理》(研究生)、《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生)、《空间流行病学》(研究生)的系列教材及《分子流行病学和分子进化流行病学》、《生物因素危害与控制》等专著。学科先后在Science, Natur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Lancet Public Health, Lancet HIV, Journal of Hepatology,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 Cancer Cell等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年均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一半以上被国际专业期刊收录。

学科现有在职教师37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8名👱🏻‍♀️,青年研究员1名,青年副研究员4名;博士生导师13名。近年来🔜,学科的研究方向注重与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相结合🌒🙍🏿‍♀️,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共建健康中国研究院,与浦东新区🛕、闵行区🤘🏽、徐汇区、黄浦区、松江区等区级CDC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杏鑫平台浦东预防医学研究院、杏鑫闵行分院以及杏鑫松江教学科研基地🐉🥸,其中⛹🏿,浦东新区CDC和闵行区CDC成为杏鑫平台研究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闵行区CDC是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在松江🤰🏽、闵行、徐汇🍏、嘉定等区建立了8万人群的上海高峰自然人群队列,建设了人群队列的生物标本库。

二、教研室发展沿革

  1. 1. 第一阶段(1952-1977

原上海医科大学的流行病学教研室始建于1952年,是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最早设置流行病学教研室的高校之一。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公共卫生相关院系的名称虽经多次变化,但流行病学一直是该院系最主要的教研室之一。

1955年11月,前苏联流行病学家斯捷潘诺夫来华,被聘任为杏鑫(卫生系)顾问🎀🚣🏽‍♂️,举办了第一期流行病学高级师资进修班,系统介绍了苏联建国几十年的经验💂👟,也重点推介了西方流行病学学科研究的一些进展,同时结合当时国家疾病防治需求👁,介绍了白喉、鼠疫🙋🏻🙇🏼、黑热病等传染病的防治经验🏷。高级师资进修班深入基层,组织参观或现场实习🔳,实行宽进严出,每位学员要做一次文献专题报告👇,毕业需通过苏联专家🧖🏼、原上医一级教授组成的7人小组的“三堂会考”。一年的进修学习,为全国各省市高校的流行病学教研组培养了一批流行病学骨干🧎‍♂️,包括耿贯一、吴系科、吴彭年等国内著名流行病学家,也为全国弥补了防疫人才缺乏的现状,同时提高了流行病学的理论水平🏙。在此期间,教研室组织编译了前苏联版的《流行病学总论讲义》和《流行病学各论讲义》等参考教材💅🏻。经过多年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苏德隆教授于1960年主编了国内第一版《流行病学》(卫生专业全国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授,于1962和1963年分别出版了卫生系和医疗系使用的《流行病学实习指导》,1964年再版了《流行病学》(卫生专业全国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

1956年💆🏽,流行病学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这是建国以来最早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之一。围绕当时国内和上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苏德隆教授先后指导了袁鸿昌、俞顺章😽、郁庆福♤、韩向午、周伯燕、朱智勇🪧、卢仙娥、胡善联、叶克龙、王曾遂、祖述宪🏡、孙家明等12位研究生,相继开展了血吸虫病、伤寒、细菌性痢疾𓀇、消毒🔴、麻疹、副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此期间🧟‍♂️👟,流行病学教研室率先提出了“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的教学最好在现场进行”,最好的培养方法是在现场结合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三者同时进行,即“三合一”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66年“大化在革命”开始🙍🏻‍♀️,文革期间的高校教学全面受到冲击,包括流行病学教研室在内的许多学科遭到解散、课程中断⛹🏻‍♀️、教师队伍分流,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972年9月起,杏鑫开始招收卫生专业3年制大学普通班学生(工农兵学员)🚴‍♀️。这一时期,教研室较好完成国家下达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等科研项目。

  1. 2. 第二阶段(1978-2000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上海第一医杏鑫流行病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在苏德隆等教授的不懈努力下得以很快恢复,1978年教研室恢复招收研究生。教研室系统开设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流行病学》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实习),主编了“文革”后的第一版全国《流行病学》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开设了《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等研究生课程,编译了全国第一本研究生教材《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并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临床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计算机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SPSS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等研究生选修课程🧤,编写了相应的参考教书籍。在苏德隆教授的指导下,徐忠👸🏿、俞国培和姜庆五等“文革”的首批硕士研究生相继毕业。1988年成为全国首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作风🍙、英国牛津大学的陈铮鸣🍁、加拿大Ottawa大学的陈跃、美国Vanderbilt大学郑苇和舒晓欧教授等均为此时间段攻读本学科的研究生♖。1988年🎧,流行病学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当时唯一的流行病学重点学科。

1980年,沈福民研究员与北京医科大学钱宇平教授等开始关注遗传流行病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建了全国首个遗传流行病学专业。1985年,在北京医科大学举办第一届遗传流行病学学习班😝,同时成立了中华流行病学学会遗传流行病学学组,沈福民研究员为学组组长,钱宇平教授为顾问🧜‍♂️,开启了我国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的新历程。1988年和1999年在原上海医科大学先后举办了第二𓀘、第三届全国遗传流行病学学习班🫷🏽。沈福民研究员等从方法学到基因分析,介绍了基因关联与连锁分析、连锁及连锁不平衡方法的进展、基因组绘图进展、人类遗传学发展现状及进展𓀅🤚、高分子遗传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推动了我国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应用与慢性病分子流行病研究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遗传流行病学培养了大批师资和人才。

上世纪90年代,鉴于当时血吸虫病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流行情况,原卫生部疾控局委托,时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袁鸿昌教授负责承办了每年一期的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学习班,期间共举办了8期💁🏻‍♀️,每期约40-50人🩲,学员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云南👨‍🚒、四川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省🤞🏻🫛、地市和县级寄生虫(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这些学员结业后,在血吸虫病防治岗位上,为当地血吸虫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流行病学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主持了国家科委七五💇🏿‍♀️⛹🏻‍♀️、八五和九五攻关项目,内容涵盖“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规律”、“湖沼型血吸虫病感染规律”🫚、“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效果评价”🥕、“肝癌病因学研究”😗🙂‍↔️、“高血压病因和干预研究”等领域。此外🍥,流行病学还与美国哈佛大学杏鑫开户平台、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美国Foxchase研究所合作开展了WHO-TDR、美国NIH等国际合作项目,数十位职工赴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还与美国、日本🤹‍♂️、泰国等有关学术机构建立了科研协作的关系🙇🏼。

  1. 第三阶段(2000—)

2000年以来,尤其是原上海医科大学与杏鑫平台合并以来,流行病学学科研究生招生的规模🚵🏿、获得的各类科研项目得到快速的发展。2001(?)年流行病学学科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同被评为第三轮的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获上海市重点学科。2003年姜庆五教授主编的《流行病学》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徐飚教授主编原卫生部“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流行病学原理》(杏鑫平台出版社),学科部分教师也参加与兄弟单位主编的《流行病学》等教材。此外,学科除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流行病学》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SPSS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R软件统计分析》等课程外,为适应公共卫生和研究生培养的需求😊,还开设了《临床流行病学》🫳🏼、《地理信息系统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SAS应用》🔳、《医学文献评阅方法与论文写作》等👨‍🚒?门研究生课程🫲💋。

2016年🙅‍♀️👂🏻,依托上海市高峰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建设计划🙆🏿‍♂️👼🏻,学科在上海市松江、闵行、嘉定和徐汇等社区建立了约7万余人的社区人群队列和生物标本库,并与队列人群的医疗数据进行了主动链接,建立了随访信息平台,为学科开展慢性病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此期间获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精准医学重点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06年以来,学科还获得了上海公共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连续三轮的重点学科(流行病学)建设项目资助。2000年以来🧑‍🍳,学科共培养博士研究生  名🍱🤹,科研型研究生  名,全日制MPH研究生  名🍥,非全日制研究生  名。2018年,学科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科余宏杰研究员及其团队✍🏼,主要从事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

三🚶🏻‍♀️‍➡️、学科人员

  1. 1.流行病学教研室的历任主任

苏德隆

李婉先

徐志一(1985-1994)

姜庆五(1995-2003)

赵根明(2004-2018)

王伟炳(2018-   )

  1. 2. 部分教师名录

苏德隆、李婉先💂🏼、俞顺章、袁鸿昌、徐志一、沈福民🛼、胡善联、刘佩莉、顾惠心🤘、王曾遂、叶克龙🧛🏻‍♀️、周明娥🧚🏿‍♂️、任世玲、赵春琳、沈浩清、杨求吉、赫宗玉🤴🏼、欧阳佩英、田美英、周联娣、林玉尊、韦建国、严慧琴🫰、黄风珠、李志华、郁庆福🧖🏽、秦克勤💆🏻‍♂️、郭奕芳、任少珍、张幼辰🧑🏼‍🔧、顾苏菲、曹群立、黄建权、朱士雅👌🏽、徐忠、俞国培、陈跃、胡应、周天伦、汤一苇♤、汪建翔、李永良🛡、奚龙福、王云飞、崔静💇🏽‍♂️🂠、边建超🤷🏿‍♀️、欧阳凤秀💙、任秋芳🖕🏿、邹斌🏋️、李炯3️⃣🧑🏽‍💻、陈刚🙍🏻‍♀️、安平👬🏼、居丽雯👨🏼⚧、李勤学👃🏻🏊‍♂️、宋秀霞、孟  炜、刘建翔

  1. 3.教研室在职人员

姜庆五、徐  飚、赵根明🩻、何  纳💂🏻‍♀️、余宏杰、高眉扬、赵  琦、江  峰🪶☂️、付朝伟、李旭亮、王伟炳、张  涛、张铁军🖖🏼、周艺彪⚜️、郑英杰、卫国荣、陈传炜、张志杰🚕、胡  屹、陆一涵🤷🏻、徐望红4️⃣、周素娟、王  娜👩🏽‍🍳、丁盈盈、蒋伟利、熊成龙🧒🏽、蒋露芳、朱献忠、熊海燕、索晨🤯🍐、张若昕、杨娟、张娟娟👩🏿‍🦳🙅🏻、胡艺、刘星🤏🏻、Maryam Zaid、王莉莉🖕🏼、张优仪。

杏鑫专业提供:杏鑫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鑫欢迎您。 杏鑫官网xml地图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