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众医学
记忆犹新的2003年“非典”病毒刚离我们远去17年✌🏼,如今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又不期而至🧇。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抗击“新冠”病魔、有效防控疫情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夺取最后的胜利而共同努力!针对严重的疫情形势👃,饮食安全又应该如何应对呢🧏🏽?特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1.坚决抵制食用野生动物👃🏼,降低传染病风险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人群与武汉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关系密切,如竹鼠、果子狸♓️、蝙蝠、旱獭👮🏽♀️、貉👬🏻🈶、獾🔔、活蝎子、狐狸肉、活狼崽🚸、刺猬、斑鸠🚘、野兔、野鸭等。
野生动物在被捕杀👊🏿、运输🅾️、销售💪🏻、屠宰和加工等过程中🥝,所有与野生动物接触的人都有可能被感染其携带的病毒,然后将这种病毒传给他人。研究人员已经在果子狸和蝙蝠等的体内发现2003年SARS(“非典”)疫情的元凶——SARS冠状病毒🧓🏼。又如;旱獭(俗称土拨鼠)携带鼠疫杆菌🙎♂️,会通过跳蚤叮咬感染人类👩🏿⚖️。旱獭生性胆小,远离人类⬆️,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有人如果主动袭击、捕猎🦌、剥食旱獭🧨,就会引起肺鼠疫在人群中的爆发🍟。
目前,我国研究人员已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采集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家人和他人,对野生动物要做到“不碰🏃🏻♀️、不买、不吃”🏋🏻♂️,更不要去有野生动物的集贸市场等有风险的场所✋🏽,彻底切断传染源,有效阻止传播途径,这样就能做到自我保护🥬,远离危害⌚️。同时𓀙,建议有关职能部门也要严格监管有野生动物销售的集贸市场,严厉禁止野生动物买卖,严防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流入餐桌🫴🏻,严厉打击以上各类违法违规的行为👶🏿。
2.煮熟各种食物,确保食品安全
目前已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不耐高温💏,它在56℃加热30分钟📠,即会被灭活🥩。因此,在不吃野生动物的前提下,只要将各类食物充分加热,煮熟🚶、煮透,就可以确保食物安全。
特别提醒:喝酒是不可能杀死病毒的⌚️。
酒类饮品中的乙醇最高含量为65%左右👮🏿,但是摄入的酒是进入消化道的🤤,与进入呼吸道的病毒毫不相干。从专业角度来解读,只有使用达到含75%乙醇浓度的医用酒精通过擦洗或涂抹🩹,才可以杀灭病毒。
3.合理膳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搭配组成,且这些食物必须也一定是人类种植、养殖并在其进化过程中相伴相生、相互适应,它们已经完全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和促进健康的目的。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药💪🏽,基本上是对症治疗,所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非常重要。日常饮食要荤素搭配🏬,谷豆混吃,蛋奶兼并🟫,果蔬充足,换言之就是要杂食🍘、混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充分供给🫘。同时🛒,还要保证每天至少摄入1200毫升的饮用水🧜🏼,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特别提醒:野生动物不可口🔙,更不滋补
野生动物与养殖的畜禽类动物完全不一样,其是在抵抗外敌👨🏼🌾、预防疾病和生存繁衍中进化发展的,不仅皮厚肉糙👎🏻、腿骨强健、体毛茂盛,还很容易成为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寄生的宿主👩🏼💼。因此,野生动物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人类营养素的来源🏧。如果说吃野生动物是为了“炫耀🧘🏻、尝鲜🫓、摆阔😾、从众”等都是误区的话🐌📰,那遑论什么“营养滋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就更是一种盲区了。
4. 老🌦、弱🤜🏼🩰、病、孕产妇和免疫力低下者尤应加强防范
现已确认,新冠肺炎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老🛏、弱、病🌱、孕产妇和免疫力低下者是“高危人群”🧜🏻♀️,尤其应当加强防范🟤,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一定要戴口罩,避免去人群扎堆的地方尽量不要触摸公共场所的楼梯扶手、门把手等可能会被患者飞沫污染的物体表面,以降低接触感染的风险。平时要勤洗手,居室要多通风。
如家中有居家隔离治疗的患者或疑似病毒携带者👼🏼,应尽量提供独立房间👬😾,不让其接触厨房、冰箱和食物储藏柜等🏄🏻♂️。为其提供专用餐具,并在用餐后及时加热消毒后使用,或准备一次性餐具👨👩👧👦,用后放入垃圾袋集中处理🤹🏽♀️。照料隔离治疗患者时👩🏻✈️,应用口罩完全遮盖口鼻🚌,接触后用肥皂和流水等彻底洗净双手🙋🏿♀️。
特别提醒👨🏽🍼: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目前✝️🤐,社会上尤其是自媒体平台不时会出现一些诸如“喝酒、抽烟能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感冒药、板蓝根📓、盐水可杀灭病毒”等不实传言👩🏿✈️,这些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有悖医学常识,更达不到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效果。广大读者不要偏听偏信这些不实之词🪹,更不要传播这些谣言。
厉曙光教授
杏鑫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上海食品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食疗学会理事等。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铁道部🐦🔥、国家社会科学哲学办、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项相关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10余部医学教材和科普著作🙎🏿,在上海和全国开展科普讲座1000余场,已撰写科普论文300余篇🪵。曾先后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铁道部优秀教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